


2018年9月15日,由河南省科技厅组织实施,河南农业大学主持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在河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原阳)及新乡市封丘县成功举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新乡市农科院、洛阳农林科学院、新乡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项目参与单位代表、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观摩活动。
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活动现场领导专家合影。
测产专家组成员与现场观摩的领导专家合影。
河南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何守法、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谭金芳一行查看玉米新品种。
一次普通的玉米观摩会,为什么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关注?
“黄淮海区域农资农机农技(玉米)英雄榜评选组委会”采访组记者(《河南科技报》、中国农业科技110网、世界农业博览会(公众号))采访了项目负责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河南农业大学陈彦惠教授,他为我们揭开了谜团:这个重大专项不仅是研发出几个高产的玉米新品种,更重要的是能够研究出绿色优质高效、适合社会需求,并能够引领和推动河南乃至全国玉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在观摩活动中,陈彦惠教授介绍了项目实施以来在新品种选育、高产推广示范、种质资源创新、现代高效育种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进展和成效。
由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郑义研究员任组长,河南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周继泽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郑飞研究员、河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管理站程道全研究员及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杨青华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组单位新乡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单68”和“新单58”进行了测产验收,两个品种平均亩产分别达到983.3公斤和959.7公斤,表现出优异的性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周继泽研究员等专家在玉米田认真测产验收。
测产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义研究员宣布测产结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该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汇聚了河南省农科院(王振华等玉米科研团队)、新乡市农科院(张学舜玉米科研团队)、洛阳农林科学院(赵保献玉米科研团队)、鹤壁市农科院等省内多家科研单位的精干力量,在玉米新品种选育、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集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共育成通过审定的玉米新品种12个(郑单1002、郑单1102、郑单309、 豫单9953、 豫单9932、豫单983、洛玉114、河洛158、浚单509、永优618、新单66、新单68)及待审定品种豫单903。其中,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8个,还有17个品种正在参加2018年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有望近期审定。在做好技术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基础上,项目组还创建了高产攻关示范方,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大面积示范,使新品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由项目承担单位选育的豫单系列、郑单系列、浚单系列、新单系列、洛玉系列品种在黄淮海玉米产区推广面积达到2300万亩以上,其中以适宜籽粒机械收获、耐密抗逆性强等为代表的特性,正在引领和推动玉米产业的升级换代,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蝶变,引领的是产业的转型升级。河南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何守法对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这一重大专项不仅选育出了高产稳产的玉米新品种,更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优质绿色、适应性广泛、抗逆性强、适宜籽粒机收等特特性,在近年来河南省乃至黄海海区域的极端气候频发情况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其中的“豫单9953”是通过了国家和河南省双审定的适宜籽粒机收的新类型品种,不仅实现了适宜玉米籽粒机收新品种的重大突破,而且还创造了黄淮海地区15亩方玉米籽粒机收实收产量平均每亩949.48公斤的高产纪录。豫单9953、洛阳114、浚单509、永优618、新单66、新单68等品种被评为“首届黄淮海区域农资农机(玉米)英雄榜”上榜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将为我国玉米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玉米能像小麦收获一样方便快捷的籽粒机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快速发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现场认真观摩考察后,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谭金芳高兴地说:“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一大批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这一项目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项目不是研发出了几个玉米新品种就结束了,而是从深层次问题入手,推动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保证我国新品种选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项目组将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围绕着玉米品种需求的新目标性状,选育创制耐密高产、品质优良、抗病、抗倒、抗旱、耐热、适应机械化不同特色的优异新种质56份,育成“三高”优良自交系27个,配制的杂交种通过审定,创建、改良高产适宜机收抗倒玉米群体新种质4个,这些都为我省乃至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是玉米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河南科技报、河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联合采访陈彦惠教授。